此次交易預計將讓日產汽車出現約1000億日元(6.87億美元)的非正常虧損,但仍維持其截至3月的財年盈利預測。雷諾擁有日產43%的股份,預計其日本合作伙伴的決定將導致2022年下半年凈收入減少3.2億美元。
由于供應鏈中斷,日產在3月份暫停了圣彼得堡工廠的生產。該公司表示,從那時起,該公司及其當地部門一直在監測情況。但最終外部環境“看不到”變化,促使其決定退出。俄羅斯工業和貿易部表示,這筆交易賦予日產在六年內回購該業務的權利。
實際上,早在5月份,雷諾將以象征性的1盧布的價格,將其在俄羅斯最大汽車制造商Avtovaz所持的68%股份轉讓給NAMI。日經新聞稱,聯盟伙伴三菱汽車也在考慮退出俄羅斯。不過,三菱汽車發言人表示,目前尚未做出任何決定。
扶不起的俄羅斯汽車
首先可以明確的是,俄羅斯地廣人稀,經濟發展不均衡,導致其國內購買力有限。去年俄羅斯銷售汽車167萬輛,在全球排名第8位,巴西、韓國都比俄羅斯的銷量高,所以這也導致了俄羅斯汽車市場環境比較特殊。
俄羅斯本土品牌屈指可數,比如伏爾加、拉達、莫斯科人、GAZ、卡瑪斯等。從2002年下半年開始,俄羅斯汽車工業也進入了“冬天”,許多大型汽車制造廠都在生產過程中遇到了技術問題,許多汽車生產企業不得不紛紛停產或降低產能。
由于歷史原因,俄羅斯的工業發展主要聚焦在重工業和軍工業方面。所以汽車作為民用工業,俄羅斯無論是在技術實力,還是產業鏈廣度上都非常薄弱。而在引進外資汽車品牌后,更是對本土品牌造成了巨大的沖擊。
受俄烏沖突影響,供應鏈問題日益嚴重。自今年2月以來,大眾、本田、福特、寶馬、奔馳、通用、沃爾沃、捷豹路虎等車企均已宣布暫停向俄羅斯的汽車出口和銷售工作,多家車企在俄羅斯當地的工廠也已停產。
也正因為這一系列因素,今年以來,俄羅斯乘用車和輕型商用車的銷量同比均出現大幅下滑。截至9月,俄羅斯累計銷量為506,661輛,較去年同期下跌近60%。留不住外資車企,俄羅斯自有汽車品牌實力又不強,導致俄羅斯汽車市場一片凋敝。
所以在今年5月份,在雷諾宣布退出俄羅斯汽車市場后,莫斯科市長謝爾蓋·索比亞寧宣布雷諾留下來的工廠將被用于重啟已經停產的蘇聯時期的汽車品牌莫斯科人。據俄羅斯當地媒體發布“莫斯科人”車型的圖片來看,外形酷似中國江淮汽車旗下品牌嘉悅X4、嘉悅X7,思皓X6和思皓A5 PLUS。
而據稱,俄羅斯正是在與中國的江淮汽車談判,探討使用其設計、工程技術及生產平臺來重啟已停產的“莫斯科人”品牌,啟動生產的時間不晚于2022年第四季度開始生產燃油汽車,之后會轉向電動汽車制造。
但也有外媒的消息顯示,參與其中的中國車企不止江淮一個。據俄羅斯《消息報》報道,莫斯科政府、卡瑪斯集團、俄羅斯工業和貿易部正在與多家中國汽車企業進行談判,其中就包括江淮汽車、一汽集團、比亞迪。
不過,俄羅斯總統普京則表示,“莫斯科人”品牌汽車的生產將十分艱巨,整個國家都在等待工作的結果。這其實可以說明,俄羅斯要想發展自身的汽車工業,還得依靠中國的汽車力量才能進行。而無論合作結果花落誰家,中國公司都有望在其中勝出。
中國汽車的機會
由于許多國際停止在俄羅斯生產和交付車輛,因此中國汽車制造商極有可能獲得更多市場份額。在俄羅斯處于水深火熱之際,其國內也曾有人提出,“如果西方人離開在俄羅斯建造的汽車工廠,中國人是否可能是最大的受益者。”
事實上,中國車企早就在俄羅斯市場布局了自身的產業。早在 2019年6月,長城汽車汽車在俄羅斯圖拉投資5億美元,耗時5年打造了一個世界級工廠。另外,奇瑞也在和俄羅斯制造商就在俄羅斯工廠生產汽車進行談判,計劃將在俄羅斯實現本地化生產。
俄烏沖突以來,俄羅斯本國的汽車工業發展受到了巨大阻礙,包括其復活的“莫斯科人”品牌也是貼標江淮汽車生產。未來中國汽車品牌不僅有機會接盤俄羅斯汽車資產,更多可能是成為俄羅斯市場的主要銷量擔當。
2021年,哈弗、奇瑞和吉利在俄羅斯市場銷量分別上漲125%、224%和59%,而中國車企的總銷售量占到了當年全俄汽車銷售量的7%。尤其是在俄烏沖突之后,大部分歐洲品牌以及日本品牌車型的銷量直線下降,反倒是中國品牌車型銷量迅速攀升。
在原有企業恢復供應前,俄羅斯人民的汽車消費需求勢必也將發生品牌消費轉移,倘若國內車企抓住機遇,提前謀篇布局,趁機進入或者擴大俄羅斯市場,建立起穩定的合作關系,或許有望在俄羅斯市場打開新的局面。
今年7月,中國品牌汽車在俄羅斯汽車市場的銷售占比達到24.3%。這也是中國品牌汽車首次超過韓國品牌汽車,成為俄羅斯汽車市場第二名。中國品牌在俄羅斯市場借機搶占市場,擴大中國品牌在海外的影響力。
縱觀俄羅斯銷售的熱門車型來看,和很多其他不發達國家一樣,其低端車型占了相當大的比重。而中國車企最擅長的就是從這些地區入手,完成積累后再轉型升級。隨著紅旗、星途等品牌的入駐,中國的高端車型也在完成進化。
一直以來,中國汽車品牌無論是在中國汽車市場還是在國際市場中,由于發展時間較晚,產品力不如國際車企,始終受制于人。而隨著這幾年技術的進步,中國自主品牌從設計、技術、服務等方面提供更具競爭力的產品,找到了一條獨特的趕超之路。
換言之,對于中國汽車工業來說,走向海外市場同樣是的破局之道,只有看向舒適圈之外的海外市場,才能成就頂級的跨國車企,才能成就從汽車大國到汽車強國的進階。